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 | 我的书架 | 手机阅读

笔趣阁 -> 其他小说 -> 仙侠版水浒

第三百八十五章十二道金牌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…

    张俊、刘光世、杨沂中、赵密、田师中、张子盖、虞允文……

    看到江鸿飞索要的这些人才的名单,赵构很肉疼!

    当初,梁扬祖率领张俊、苗傅等将领前来大元帅府报到。

    对于雪中送炭的梁扬祖,赵构极为信任。

    而且当时赵构急缺心腹将领。

    赵构便问梁扬祖:“谁最得力?”

    梁杨祖便向赵构推荐了张俊:“大元军数次至我城下,张俊出战,无不取胜。”

    赵构于是召见张俊,见张俊英伟,甚爱之,遂提拔他为大元帅府后军统制。

    自那以后,赵构就将张俊当成亲信来培养。

    后来,赵构想要南下。

    当时,赵构手上的人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。一是跟随大元帅府的各色人等,他们大多来自东京附近,他们挂念家人,不愿意向南走;二是来自北方诸郡的勤王兵,他们惧怕南去与大元军战斗,所以也不愿南下。

    这些不想南下的宋军将士,闻听大元帅府想要南下,趁天色未亮,偷偷在城北门与府衙前两处放火,想要制造混乱,然后趁机而逃。

    张俊得报后,果断出兵,将叛军全都捉了,并将刚刚点燃的大火给扑灭,企图在军中制造混乱的奸谋,最终没有得逞。

    赵构等人也因为张俊的努力而没受到干扰,按计划出发,最终顺利南下。

    张俊从一名小兵,开始其军旅生涯。从军队最基层,一步步拼搏上来。他的洞察力与魄力,都远胜其他军官。

    这样的人才,老实说,赵构真不想放手。

    再说刘光世。

    刘光世出身将门世家保安军刘氏,是宋夏边境著名的蕃官家族。

    党项族在唐代时已内迁至黄土高原地带。仁宗朝以来,宋夏关系吃紧,蕃官数量骤然增多,保安刘氏也在这个时期内附,成为宋朝的熟户。

    保安刘氏的起家人是刘怀忠。刘姓及怀忠当为汉姓汉名,按宋制应是内附赐官时所赐。

    发展到第四代,保安刘氏的代表是刘延庆,童贯现在的副手。

    第五代人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刘光世。

    刘光世以荫补入官为三班奉职,累升领防御使,郎延路兵马都监。

    宣和三年,跟随父亲刘延庆镇压方腊起义,凭借战功升领耀州观察使、鄜延路兵马钤辖。

    这些年,刘光世一直积极为赵宋王朝奔走、战斗。

    赵构将行宫迁到扬州后,刘光世不顾父亲刘延庆及所有人的阻拦,毅然决然地率领本部人马北上来投赵构,因此受赵构所倚仗。

    杨沂中出身于军人世家,他的祖父杨宗闵是永兴军路总管,父亲杨震知麟州建宁寨,两人都是西军中的高级将领,而且都是坚定的抵抗派,甚至于,在大元军打入陕西时,他们二人还在抵抗,后来也是在抵抗的过程中被大元军给捉了。

    不过杨沂中却不是靠父祖庇护而崛起的——他是张俊的部将,作战勇猛,且颇知兵法,很快就在张俊的部将中脱颖而出。

    当时适逢张俊担任赵构的护卫,杨沂中的所作所为给赵构留下了很好的印象。

    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一系列战争,杨沂中都有不错的表现,几乎每战都是冲锋在前,终于被赵构看中,执掌了宿卫亲兵。

    而杨沂中执掌宿卫亲兵后,不仅能出色的完成保卫工作,还经常协助其他将领与大元军作战。

    而且,杨沂中的战略偏于保守,比较注重防守,很少轻敌冒进,但战斗中往往身先士卒,表现十分勇猛,这极为符合赵构对大将的期待。

    关键,杨沂中协调能力强,善于处理与朝廷中官员的关系,以至于,朝中不管是投降派,还是主战派,都很推崇杨沂中。

    赵构也有重用杨沂中的意思。

    还有赵密等将,全都是赵构比较看好的。

    可这些人,江鸿飞全都要“借”去,而且还让他们必须将家人全都带上。

    这哪是借,分明就是要嘛!

    不给?

    赵构现在都已经自身难保了,哪还能顾得上手下人?

    对赵构来说,真正难的不是下这个决心,而是用心腹爱将和大臣去求和这种事它好说不好听,搞不好会让赵构众叛亲离。

    至于江鸿飞要南宋小朝廷跟金国、西夏、楚国结盟相互勾结的证据,这对赵构来说真是一个比较轻松的条件。

    别说,死道友不死贫道了,赵构自身都难保了,哪里还能顾得上这些心怀鬼胎的盟友?退一步说,就算赵构能顾得上这些盟友,他也希望江鸿飞将注意力放在这些盟友身上,而不是他的南宋小朝廷身上。毕竟,只有后者,他才能坐山观虎斗,坐收渔翁之利。

    再者来说,要是这些盟友给力,南宋小朝廷也不能让大元帝国给逼到角落里,面对这样艰难的选择。

    关键,赵构十分清楚,金国、西夏、楚国来找他结盟,目的根本就不是帮他,而是因为它们都畏惧大元帝国,而且想要瓜分赵宋王朝的疆土,也就是说,它们都不是什么好鸟,全都是狼子野心,利用他而已。

    关键的关键,赵构还可以,先答应下来,等南宋小朝廷渡过这个难关了以后,再撕毁和约,继续跟金国、西夏、楚国结盟。

    别忘了,赵构也是出身皇家,哪能不明白,和约签了就是用来撕毁的这個简单的道理?

    真正让赵构感到为难的还是江鸿飞让赵构改跟自己姓这件事,要是赵构变成江构,他可就失去了当赵宋王朝皇帝的基础了。

    见赵构犹豫不决,柴进淡淡地说:“大王若觉得为难,你我两家亦可继续打嘛,毕竟,战场之事,哪有定数,说不准你家这残兵败将,能打败我大元百战精锐也不一定?”

    柴进的话点醒了赵构。

    赵构赶紧赔罪:“大使原谅则个,滋事体大,小王哪能不与臣僚商量一下?还望大使通融。”

    听赵构这么说,柴进的语气才转好一点,苦口婆心地说:“你莫要以为今日之机易得,若非韦贤妃诞下龙子,若非邢贵妃她们……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柴进故意“唉”的一叹,留给赵构君臣无限的遐想。

    深吸了一口气,柴进边摇头、边说:“总之,机不可失时不再来,希望康王莫要辜负你至亲之人的努力罢。”

    赵构没有接柴进这个话茬,而是感谢道:“小王识好歹,待大使回去时,必有厚礼奉上!”

    柴进和萧容下去了之后,赵构君臣关起门来,商量了很久。

    赵构手下也不乏聪明人,哪能看不出来,江鸿飞、柴进君臣根本就没安好心,分明是想破坏赵构本就不多的统治基础?

    可知道又能如何?

    大元帝国如今比南宋小朝廷强大太多太多不说。

    南宋小朝廷自身又问题重重。

    关键,赵构他们已经无路可逃,大元军再打下去,他们只能是瓮中之鳖。

    赵构君臣商量了一宿,仍旧是左右为难。

    最后,还是想得过且过的赵构,拍板道:“事已至此,当成大事不拘小节。”

    别人也没有更好的办法,只能听赵构的。

    老实说,赵构也没有得选。

    大元帝国已经吞并了赵宋王朝一半的疆土,关键剩下的那一半疆土,其中大部分也不在赵构的手上。

    赵宋王朝的人才、资源、兵马,也大部分被江鸿飞所得,小部分分散在王庆、童贯的手上。

    你让赵构拿什么跟江鸿飞拼?

    这么说吧,如果不是江鸿飞君臣定下先灭楚国的战略战策,暂时放了南宋小朝廷一马,赵构君臣只怕难逃此劫,除非他们能尽快拿下童贯,夺下童贯手上那五六十万平南军。

    说到这里,不得不提一句,赵构君臣之所以答应江鸿飞的苛刻条件,也是因为他们想争取到解决童贯的时间。

    为此,赵构愿意付出一些代价。

    目前唯一的麻烦就是,江鸿飞要的张俊等人还在前线统军。

    还有,赵构君臣只想将张俊等人给江鸿飞,不想将他们手上的军队给江鸿飞。

    赵构君臣如此这般商量了一番。

    这天,钦差带着赵构的圣旨到了张俊的军中。

    张俊把钦差接进来,钦差打开圣旨:“张俊听旨。”

    “臣在!”张俊应声道。

    “奉天承运皇帝诏曰:因跟大元议和成功,敕命张俊见诏,领兵班师回朝!加封官职。”

    张俊磕头已毕,送走钦差,呆呆发愣:“跟大元议和了,叫我和众将回朝?恐怕议和是假,投降是真。我该不该回去呢?不回去罢,为抗旨不遵;回去罢,朝中已经有人告诉我了,大元皇帝点名道姓要我,此去福祸不知啊。我该如何是好?”

    张俊正在进退两难之际,有军兵来报:“报大帅,钦差大人到!”

    张俊一惊,刚要出去迎接。

    钦差迈步进来了,拿出一块金字牌:“张元帅,万岁的金牌,催你火速回京。”

    说完,高举金牌,叫张俊观看。

    这金牌,乃纯金打造,上刻二龙戏珠,写有“钦命”二字,光华夺目!

    这金牌比圣旨还厉害,是赵宋王朝的皇帝亲调大将用的,好比皇帝亲自来了,见到金牌如见皇帝,如果违抗,有杀头之罪。

    张俊看完金牌,脑袋“嗡”的一声,完了,皇帝用金牌调我回京,不走不行了!

    张俊急忙说道:“臣遵旨。”

    这位钦差刚走,军兵又报:“张元帅,第二道金牌到。”

    “第三道金牌又到!”

    一连串来了十二道金牌催张俊回朝。

    张俊心似油烹:“陛下这么急着催我走,怕是凶多吉少啊。”

    这时候,众将全知道了此事,有人道:“大帅,千万千万不能回京。大元皇帝指名道姓要恁,怕恁进京容易,出京难哪!”

    张俊看看众将,满脸苦笑说:“陛下命我进京,怎敢抗旨不遵?”

    赵密沉着脸说:“怕甚!皆言大元皇帝英谟睿略,豁达大度,知人善任,人乐为用。数年之间算无遗策,兵无留行,底定大业。他要我等过去,多半不是因为我等卖力交战,想要报复我等,应是看中我等才能,想教我等为其所用。若真是如此,塞翁失马焉知非福。”

    张俊部将中,论战力,要属杨存中、赵密等人,但说到关系亲密,就数田师中了。

    此人原是内侍梁方平部将,靖康初参与勤王,后划归张俊属下。

    张俊儿子早死,张俊就把寡媳嫁给了田师中,自此田师中也管张俊叫“爹”,算是半个儿子。

    有了这层关系,田师中的升迁自然十分顺利。

    老实说,论打仗的能力,田师中只能说不差,并没有多强。

    田师中真正的能力是搞屯田,搞内政,出谋划策。

    历史上,岳家军最后就落到了他的手上,他后来全须全尾地从军界“荣誉”退休,其晚年拿着国家的养老金在临安安享晚年,结局也不错。

    从这方面来看,就不难看出,他确实有点东西。

    与赵密公开嚷嚷要投大元帝国不同,他别管心里是怎样想的,表面上则是唉声叹气地提醒张俊:“君教臣死,臣不死不忠。”

    张俊心中一动。

    张子盖是张俊的侄子,不过大家不要误会他是个纯粹的纨绔子弟,相比田师中之流完全靠拍马屁往上爬的家伙,他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。

    历史上,张子盖先是跟随韩世忠,曾参与讨伐苗傅叛军,因功升到武功郎。

    后来,完颜亮破盟,张子盖迎来了给自己正名的机会,他受命援救海州,在城外与金兵大战,两败金兵,将数千金兵赶入水中淹死,终于解海州之围。虽然之后他并没有接受魏胜的建议,趁胜追击,而是以“受诏解围,不知其他。”的理由退回了泗州,但考虑到此时他已年界五十,其他南渡将领如成闵、赵密、王权等到了这个年龄多已变得胆小怕事,张子盖能在野战中击败金兵,殊为不易。

    张子盖也对赵构说:“叔公,陛下既已有命令,我等身为臣子,又如何能不从之?”

    有田师中和张子盖给张俊出主意,张俊长长一叹:“唉!撤军!”

    旋即,张俊便带着本部人马返回了行营。

    不过,外人所不知道的是,张俊临带着赵密、田师中、张子盖等将去面见赵构之前,将他的心腹全都聚集起来秘密召开了一个会议……

    张俊等人回到行宫后,就见刘光世、杨沂中、虞允文等人已经到了。

    见所有人都到齐了,赵构亲自接见了他们。

    未说话,赵构先潸然泪下,他哭着说:“众位爱卿,朕对你等不起,还望你等理解朕及大宋……”

    ……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,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