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 | 我的书架 | 手机阅读

笔趣阁 -> 其他小说 -> 大明第一贡生

第二百一十六章点个状元不过分吧?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三月十七。
    殿试阅卷第二天,殿试放榜前一日,紧张的阅卷工作还在进行中,而朱祐樘则在乾清宫,查看了由萧敬派人抬进来的一批望远镜。
    “陛下,这批望远镜都已经造好了,质量上乘,另外张先生还给配备了几个新的双筒望远镜,能有多种调节,双目去看更清晰。”
    萧敬说着,把双筒望远镜递给朱祐樘。
    朱祐樘放在眼前看了看,再问询了有关调节的方式,惊讶道:“这是如何办到的?”
    萧敬道:“说是里面有齿轮,带动口径的伸缩等,奴婢也不是很明白。”
    对于那些新鲜的事物,萧敬能记住个名字就不错了,遑论去搞清楚原理,他也在想,如果我能搞明白,那还有张秉宽啥事?
    “很好,很清晰。”
    朱祐樘拿在手上,往殿外看着,脸上笑意涌现。
    萧敬又道:“陛下,张先生还附赠了一些东西……”
    “附赠?”
    “是的。”萧敬道,“这种说是叫香皂,跟皂荚差不多,可以用来沐浴、洗手、净面等,特地拿来给陛下试用。”
    朱祐樘往旁边的戴义身上看一眼,戴义很识相赶紧让人去给端一盆水过来,再由戴义亲自接过来呈递到朱祐樘身边。
    朱祐樘拿起香皂,按照萧敬所说的,大概洗了一下。
    “嗯,感觉如此更能清洗手上的污垢,并带着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。”朱祐樘用完之后,自然大感满意。
    萧敬笑道:“陛下,张先生说这还只是在试造,暂时只能拿十方进来,作为贡品。”
    “去给太皇太后送几方过去,让她老人家也先试试这好东西。”
    朱祐樘想都没想,先说要给周太后送。
    这点戴义和萧敬他们也很意外。
    心想,陛下您以前有好东西,不都是先送给皇后、太子和公主的?
    朱祐樘道:“太皇太后平时最喜欢干净,而且修佛之人都讲求净身才能净心,秉宽真是有心了。”
    几个太监这才大概明白皇帝这么做的用意,但怎么听都好像是在强行解释为何要先送给周太后。
    而且他们听了也很别扭……在太监面前讲“净身”,陛下难道您不知道这个词还有别的意义?
    “这算不算是贿赂呢?”朱祐樘突然笑着道。
    “啊?”萧敬一脸迷惑,随即笑道,“陛下,这不是张先生的一番好意吗?怎会是贿赂呢?”
    朱祐樘继续笑着,看着文华殿的方向,道:“如今殿试阅卷正在进行,今天下午就该有结果,他提前送个礼,是让朕照顾一下他吧?行!朕领情了。”
    “朕从来没有像这次这般,对于殿试的结果有那么多的期许,就好像是身边亲近之人也在考殿试,而朕却能左右他的命运,朕心情很复杂。”
    还说不是贿赂?
    戴义劝慰道:“陛下,以张先生的才学,必定不会落于人后。”
    朱祐樘道:“可要是他的卷子不在那十份之中,朕要拔擢他为状元或是鼎甲,也难。这样,萧敬啊,你过去给盯着点,一有消息便传回来。”
    “是。”
    萧敬领命。
    心里也在琢磨。
    我一个东厂太监,学问没多少,又没资格阅卷,我去了文华殿能干嘛?
    那些殿试读卷官会给我面子不成?
    ……
    ……
    萧敬去到文华殿,自然是没什么用的。
    读卷也进入到尾声,一份份的卷子,虽然是糊名的状态,但其实一些考生的字迹还是能被考官认出来的。
    就好像……
    谢迁能不认识他弟弟谢迪的字?王守仁几次去跟李东阳求教学问,他的字很多人也认识……
    当然字体都差不多,有些也不能完全确定,尤其是在这么多卷子遴选中,这些读卷官都是心高气傲的,大概也没人会为殿试而徇私舞弊。
    刘健、李东阳和谢迁,作为殿试读卷官中地位最高的,基本也是一份卷子,最后才由他们批阅。
    以他们的年岁,两天下来,要看三百篇文章,一篇文章至少一千字以上,而且是连标点符号都没有的长篇大论,就好像两天要看三百章一样,很多时候真没法做到通读,只看基础的论点是否站得住脚,再看看书法,再看看其中的立意等等……也有的人会随大流。
    别人觉得好,上面圈多,我画圈。
    上面三角多,我画三角。
    偷懒自然有偷懒的做法,毕竟这不是会试,需要考官对于文章做出详细的点评,阅卷说是三天,其实考试当天不算,到来日放榜之前,也只有十六、十七两天,还要在十七下午天黑之前阅卷结束呈递给皇帝勘定结果,让皇帝来点十份卷子的名次,很多时候真顾不上仔细去看。
    “萧公公,已经差不多,有十四位考官都看完的卷子已有二百多份,剩下的也都只是剩下几个人还未阅,不会耽误事情。您可以先放心去歇息。”
    司礼监读书房的太监过来跟萧敬说明情况,轻声细语,生怕打扰到里面的阅卷。
    萧敬则没那么多避讳,微笑道:“咱家不急着走,等阅卷结束之后,跟几位阁老学士一同去呈送卷子。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殿试阅卷终于在日已西斜时完成。
    除了刘健、李东阳、谢迁三人要去呈递最后十份卷子之外,还有翰林院侍读学士、侍讲学士三人王鏊、李杰和焦芳三人会前去,本来礼部尚书照例也要去,但这次会试礼部尚书徐琼并不是读卷官,主要因先前礼部会试时出了鬻题的传闻,徐琼这属于避嫌。
    乾清宫内。
    六名呈送考卷的大臣,立在殿中,而十份考卷也各自呈送到皇帝面前。
    朱祐樘也不废话,他上去先看张周的字是否出现在其中,依稀辨认一下,便觉得其中一份非常像张周的字,再稍微读几句,好像跟张周议论的风格也很像,隐约带着一些针砭时弊的口风,再看十四名读卷官的打分……
    朱祐樘微微皱眉。
    十三个圈,也就是十三个一等,却是有一个斜线,也就是三等。
    再看这十份考卷中,一百四十个评分中,也只有两个斜线,而没有斜线以下的打分,其余一百三十八个标注都是圆圈或三角,等于说是一等和二等。
    刘健道:“陛下,这十份卷子,乃是精挑细选之后,由众读卷官认为文章优等的,特地呈送来给陛下阅览。”
    朱祐樘因为那个斜线的三等打分,显得有些不悦,问道:“那是以如何的标准,决定他们的优劣,再呈递到朕面前?”
    刘健很奇怪,皇帝为何要问这个。
    刘健道:“以一等为先,一等得多者,在前;若一等齐平,则看二等数量,以二等数上者为先;以此类推。”
    大概的意思,就是先看圈谁多谁少,圈多的获胜。
    而圈一样多的,看三角数量,再看斜线,再看竖线。
    刘健又道:“此番殿试中,无十四一等的考卷,得十三一等卷者为一,而得十二一等者为四,十一一等者为十四。”
    朱祐樘听了这个,心里还多少好受了一些。
    也就是说,虽然张周获得了一个三等,但得了十三个圈的就他一个人,按照评分标准,那张周就是状元啊。
    不过皇帝再看那得了十二个圈的四份卷子,剩下两个评分清一色都是二等三角。
    朱祐樘也在想。
    这谁啊?
    不会随大流啊?别人给圈你非要给画个线,就显得你能耐?还是说伱最先阅卷,觉得不太好,后面十三个考官及时拨乱反正?
    因为殿试阅卷时,并不记名,皇帝也不知道是谁这么不识相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……
    皇帝要遴选十份卷子。
    除了前五名,剩下五份卷子比较容易定,落定次序之后,随后就会有人将考卷的弥封打开,将名字公布之后,随即填榜。
    金榜。
    剩下五份卷子,也就只剩下十三个圈的张周,还有十二个圈也不知是谁的四份。
    这事关到二甲头两名和一甲三人。
    别看名次相差不大,但对于这样一次不选庶吉士的殿试来说,中不中鼎甲差别可说是天壤。
    “二甲第四名,唐寅。”
    “二甲第三名,王守仁。”
    当戴义将第七名和第六名的名字宣读出来时,皇帝多少还是留意了一下。
    唐寅和王守仁的名字,他都是听过的。
    朱祐樘也很欣赏王华,但有一点不好的,那就是王华是传统文官,跟刘健、李东阳他们走得太近了,可以说是同质化的,如果他非要选个内阁第四人,显然并不太想选王华这种。
    本来王守仁在这一届进士中位列二甲第七名,林庭位列二甲第六名。
    正统历史上二甲前五名依次分别是:孙绪、罗钦忠、陆栋、张文渊、胡文璧。
    结果因为张周的出现,产生蝴蝶效应,林庭未进前十,王守仁也晋升到了二甲第三名,唐寅挤到了二甲第四名。
    剩下五份。
    朱祐樘也不想藏了,他拿起张周那份道:“朕看过这十篇文章,认为这篇最能得朕意,他在十四位读卷官中也是名列魁首,便以其为一甲第一名吧。”
    说话之间,戴义正要接过去。
    由李杰走出来道:“陛下,此卷虽有十三个一等,却还有一个三等,文章论点或稍有偏颇,还请陛下三思。”
    意思是,这份卷子拔擢为状元,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。
    朱祐樘一听就火了。
    朕还正想谁这么不识相,把张周的卷子给评了个三等呢,结果你李杰自己走出来承认是吧?
    本来还想提拔你当翰林学士,看来你可以靠边站了!连识英才的慧眼都没有,你还想让朕拿你当盘菜?
    “朕也没明白,这么好的文章,为何会有一个三等呢?仅仅是因为论点偏颇?礼乐治国,先以富民为先,起自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之意,乃《孟子》大义,这谈何偏颇呢?”
    朱祐樘脸色不佳。
    你们讲不讲道理?十三个人觉得好,就一个非要给三等的,只能说这个人水平不行,居然想让朕觉得是这篇文章不行?
    如果这篇文章不好,那就应该是十三个五等的叉,而不是十三个圈了。
    李杰一怔。
    陛下这是什么意思?不过是提醒一下,这篇虽然拿了十三个圈,但好像还是有读卷官认为他不是特别出类拔萃的,我出来指点一下,陛下为何这么大的反应?
    再说了……那个三等也不是我评的呀,这份卷子我明明记得自己打的是圈,还特别欣赏这篇文章呢。
    被皇帝教训之后,李杰很识相站回到原位。
    “诸位卿家,还有旁的意见吗?”朱祐樘冷冷质问道。
    焦芳和李杰这边,似乎对此并不太知悉,也不知为何皇帝为何如此坚持,但剩下四个人,包括内阁三人和王鏊在内,现在就算是不揭示谜底,他们大概也能猜出这道谜题。
    这还用问吗?
    皇帝这么坚持要以这份卷子为状元卷,不就因为这是张周的?
    其实在场四人,有三个人一时也没想明白,这篇文章到底哪里不好,因为其中有三个人是认不出张周字迹的,但其中却有一人例外。
    如果剩下三个人也知晓的话,或许这卷子的打分还是会改变一下的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……
    “定了吧。”
    朱祐樘可不废话。
    朕要选谁当状元,那是朕的事,别说张周拿了十三个圈,就算他只是这十份中最差的,朕要拔擢他为状元,你们也没辙。
    谁让你们没在先前的遴选中把他刷下去?
    既然他进了这前十名,那这状元,他基本上就当定了。
    “二甲第二名,刘龙。”
    “二甲第一名传胪,丰熙。”
    有张周在,蝴蝶效应再一次发生变化,本来本次会试的榜眼和探花,都没有进一甲。
    “一甲第三名,孙绪。”
    “一甲第二名,伦文叙。”
    “一甲第一名,张周。”
    当戴义读完这个,他嘴角也浮现出笑容,他才懒得去管谁是榜眼谁是探花,又或是谁是二甲第几名呢,只要张周中状元,这就是皇帝想看到的,也是他们这些太监所期望的结果。
    朱祐樘故作意外之色道:“秉宽中状元了吗?那可就是三元及第了。”
    这次就算是不明就里的李杰和焦芳也恍然大悟了。
    难怪啊。
    陛下刚才差点都要翻脸,大概就在为张周卷子上那个评的三等而恼火。
    李杰瞬间心里有种不详的预感,陛下刚才险些对我大动肝火,不会以为……那个三等是我评的吧?
    评分嘛。
    不就是个三等?如果有人有意要打压张周的话,不应该给他个五等?那时估计他连这十份卷子都选不上呢?
    但如果是十三个一等,偏偏有个五等的话……那也太刻意了。
    不管怎么想,李杰都觉得自己好像是被坑了。
    但自己是被谁坑的,却摸不着头脑。
    戴义请示道:“陛下,如今殿试阅卷已结束,明日是否张榜传胪?”
    “嗯。”朱祐樘道,“明日辰时,朕御奉天殿,朝中文武大臣皆都前往,到时将举行传胪大典。”
    “是,陛下。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殿试的阅卷,在波澜不惊中结束。
    六名阅卷官从乾清宫出来之后,由萧敬引路往宫门口的方向走,因为时间已有些晚,连内阁三人都无须回内阁值房轮值,他们也该回去休息。
    当他们出了宫门,萧敬也回去之后。
    刘健刻意让谢迁先行离开,他把李东阳留下。
    “宾之,张秉宽那个三等,是你划的吧?”刘健心思敏锐。
    以刘健看来,单从那篇文章来论,是不该有人给张周三等的,就算有人觉得偏颇,给个二等也顶天了,既然是给三等,必然是有意要打压。
    而李东阳并不是最后一个阅张周卷子的人,大概李东阳是想以一个三等,来提醒后续阅卷的人,要给个二等或者三等,把这个卷子的成绩往下压一压。
    李东阳没回答,只是凝视着刘健。
    好似在问,你是怎么看出来的?
    刘健道:“这份卷子,我是最后一个阅的,当时看到一个三等,便以为这文章或有不妥之处,等看完后,却也似乎明白,这就是张秉宽的卷子了。”
    李东阳苦笑叹口气道:“真是什么都瞒不住你。”
    “他的锐气,在文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,他既能在会试中夺魁,也必定有其超凡的学识和见地,他的言辞并不像是空洞、造作之言,或许真有安民治天下的雄心,而他先前所为之事,也并未违背此初衷。要说唯一能给他三等的理由,便是……有人想压这个人的锐气。”
    刘健的能力也不是虚的。
    当发现一篇应试文章都可以霸气外露时,他也能从文章中观人,并分析出这个人可能是张周。
    李东阳道:“难道他的锐气不该压吗?”
    刘健摇头:“当时在于二等和一等之间,我也犹豫良久,若张秉宽先前未做那么多事,我压他一压,让他落个二甲一、二名,也无不可。但你可有想过,无论我们怎么压,陛下对他的信任也并不会消减?反而会因此被陛下认为,是我们刻意责难于他?”
    李东阳面色沉重。
    现在想想,还好刘健没给压个二等,把张周逼到第五名这个成绩。
    若真如此,怕是刚才皇帝会当场发怒。
    刘健道:“对他将来为官来说,是状元,或是二甲头名,有何区别?反而不如让他入馆,在我等提点之下,或让他收心。宾之,该放下成见了!”
    (本章完)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,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