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 | 我的书架 | 手机阅读

笔趣阁 -> 其他小说 -> 大明第一贡生

第七百零七章拼速度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张周要纳妾了。

    新房总是要准备一下,装扮更喜庆,也没打算请什么人来喝酒,但也不能太过于寒酸,在成婚的当天上午,朱凤就腆着脸来给张周送“贺礼”。

    “知节,有必要吗?”张周瞄着朱凤。

    朱凤面色也有些羞惭道:“张兄不需要,尊夫人那边估计也需要,就当是嫁妆吧。”

    张周笑了笑。

    前夫哥给已和离出门的前妻送嫁妆,这说出去也是希世奇闻。

    不过想到朱凤平常行事的种种,也就不去跟他一般计较,对他张周来说或也没什么,但这也算是朱凤给宁彤一些临别的馈赠吧。

    朱凤坐下来道:“今日还有喜宴吗?我想喝几杯。”

    张周摇头道:“没准备这些,你要是想喝酒,随时都可以,但这次的喜酒就免了。你我相识这么久,很多话也不应该藏着掖着,你有什么想说的,现在说还来得及。”

    “我没什么想说的。”朱凤感慨道,“有些事,还是麻烦。张兄或不知,现在那位……又来了。她是昨日进城的,我没好意思打搅你,不过她的事,大概还是与你有关。”

    张周知道朱凤说的,是现安边侯夫人,也就是陈锐的女儿。

    此女到滨海城来,目的也只有为其兄长继承平江伯这一件事,到底陈锐是在战败后回京途中死的,不过比柳景好一些,他不是戴罪之身,但要让子嗣袭爵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。

    按照一般的道理,一个有爵位在身的人死之后,子嗣可在一年左右时间袭爵,可要是落了什么事,几年没袭爵,甚至是就此中断的事也是常见的。

    张周道:“你跟我说这些,是什么意思?让我帮她?”

    朱凤想了想,摇头道:“我也不知道这件事该怎么办。我与彤儿之间,始终还是有感情的,可跟她……毫无交情可言。”

    张周皱眉。

    我将要纳进门的妾,你却说与她有感情,什么意思?毫不避讳是吧?

    想到朱凤说话如此“耿直”,张周拿起茶水道:“喝点茶醒醒酒,都不知你在说什么。莫不是昨夜宿醉?”

    “哦……最近是喝多了一些。这不没有差事在身吗?”朱凤腼腆一笑。

    张周道:“陛下如今就在此处,随时可能传见于你,你还不加避讳,若真出了什么事,别找我帮你。你夫人的事,回头我看看,平江伯的爵位没人说不能继承,但也没人说能继承,这事可转圜的余地很大。”

    朱凤问道:“那帮了她,会不会给你带来麻烦?”

    张周想了想,其实也没什么。

    陈锐虽然死的时候有点窝囊,生前也常被人嘲笑,但好歹也算是顶事的,大多数的勋臣都没上过战场,却笑话陈锐在战场上的种种表现。

    好歹陈锐在对阵火筛部以外的鞑靼人时,所展现出的军事素养还是可以的,这只能说,火筛是他陈锐命中克星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当天张周就没去做旁的事,连朱祐樘那边也没召见他。

    一直到入夜,张周才到了新房这边,张灯结彩也算是喜庆,只是没什么人,只有院子里的仆婢在忙碌,而宁彤按照张周之前所提过的,换上了红装,亲自出来迎张周。

    因为是纳妾,没有那么多繁琐的礼数。

    张周与宁彤进到新房之后,桌上摆着茶水。

    宁彤亲自为张周斟茶。

    张周道:“怎么没有酒?”

    宁彤道:“老爷若要饮酒,妾身这就让人准备。”

    “不必了吧。”张周道,“有没有都也还好,只是这茶水,本不该斟给我,或是……呵呵。”

    宁彤作为妾侍,进张家门,是需要给蒋苹渝斟茶的,但现在因为她只想守在外宅里,这些事也就免了。

    宁彤不言语,似乎她也知道,在进门方式上,还是要听张周的,只是她不想当笼中的女人,她似乎还不太想结束如今小姑独处的生活方式,唯一的解决办法,那就是嫁进门来,但不过门。

    大概的意思就是,我就是你临时的外宅,你想来就来,你不来的时候,我也能自由去做一些我想做的事。

    喝完茶,张周将茶杯放下。

    宁彤望着一旁的红烛,也有些恍然失神,大概她也没想到会以如此的方式到张周身边来。

    “时候不早了,老爷该就寝了。”宁彤道。

    张周看了看天色,其实也就刚天黑而已,什么不早了,也就是一种说辞。

    不过他还是面带笑容,站起身来。

    面前是红烛,满屋子都是红色喜庆的意味,虽说是纳妾进门,但张周并没有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纨绔少爷的气质,也没有去刻意为难宁彤。

    对他来说,有些事,还是需要亲力亲为才好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第二天早晨,天还没亮,张周就已离开了宁彤的居所。

    宁彤的性子好像是有极大的转变,也没那么倔强和要强了,她也能展现出温驯的一面,甚至还要帮张周穿靴子,却被张周示意让她去拿帽子。

    张周走出来之后,便径直往行宫的方向去。

    也就在后半夜大概半个时辰之前,他这个兵部尚书得到了西北最新的战报,得知王琼派去宁夏增援的兵马,被鞑靼人所阻截,延绥的数千兵马只能暂时回撤,第一次出兵不顺,意味着只能依靠于宁夏的增援兵马将鞑靼人驱赶走。

    本来两路兵马都够呛,现在只剩下一路,似乎就只能看着鞑靼人继续在宁夏肆意妄为。

    “见过公爷。”

    牟斌和魏彬在行宫门口迎接。

    张周进到里面,天开始飘下蒙蒙细雨,开春的雨下起来还是比较凉,如此一来天亮得会更晚一些。

    张周进到行宫内,在外面的小殿内等了半晌,朱祐樘也才出来。

    看朱祐樘春风满面的模样,张周知道,昨天朱祐樘睡得应该也不会太好,毕竟贤妃刚来,张周本还想劝两句,不过想想也就算了,怎么说朱祐樘这种人生缺爱的君王,能享受到一些亲情的温存,也算不易。

    “秉宽,坐。”朱祐樘伸手示意。

    张周等朱祐樘坐下来之后,才坐下。

    朱祐樘道:“宁夏的战报,这两天其实一直都在往这边传,延绥出兵受阻,据说是被鞑靼人的火炮给打回来。朕不明白,鞑靼人是掌握了神威炮的诀窍,铸造出足够多的火炮了吗?”

    张周摇头道:“臣也看过战报,料想并不然。鞑靼人手上的火炮,多是以前那种基础的火炮,射程不过才一二百步远,且笨重容易炸膛,但就是因为鞑靼人有了火炮,我边军将士在出击上会有所忌惮,以至于不能靠前。”

    这是在提醒朱祐樘,不是鞑靼人的火炮有多厉害,而是大明边军的尿性所导致的。

    以前是土炮对朕鞑靼人的弓弩和铁骑,大明军队经常龟缩不出,后来就是靠火炮和火铳的改进,导致战场上武器形成了强力压制,大明军队才敢出击,甚至就算这样,还是出现了朱晖等人畏缩不前的情况。

    如今鞑靼人也与时俱进,换上了土炮,就算威力远不及大明的神威炮,可还是让大明边军出现了畏敌的情况。

    朱祐樘道:“难道大明将士就如此没有勇气吗?”

    张周看朱祐樘生气的样子,其实也很难去给朱祐樘解释。

    打仗这东西,全看因何而战,大明边军将士是职业军人,但薪资待遇可说是非常差,别说是一般的士兵,就算是当将领的很容易也养活不了自己,且想贪赃枉法都没有门路。

    说是军功可以换取一些生活保障,但因为大明保障体系的落后,导致他们的军功很容易无法落实。

    就算在张周当上兵部尚书之后,情况大为好转,将士的畏战心理已经大幅锐减,甚至在军事保障上也提升,但奈何张周受传统文臣挟制太重,光是户部调拨一项,张周就完全是被人压制,导致在战场用度方面,很多时候都需要张周自己去筹措。

    文臣就是看不起武将,不想兑现给他们的好处,不想保证他们的生存。

    就这种前提下,谁愿意真的在战场上玩命?

    朱祐樘道:“秉宽,你看是否应该再派出一路兵马,负责西北一战,就如同之前朕派出朱晖或是张懋。虽从京师调人,或来不及,但若是不做筹备,只怕西北的局势与愈发难堪。”

    张周道:“陛下不必担心。新建伯已经上奏,已调派出朝廷所调的三千精锐,以轻骑往宁夏杀去。”

    “朕也看过,但朕不明白,为何这路人,如此迟才派出,且并未走延绥……”

    朱祐樘微微皱眉。

    在这次的战事上,他不觉得王守仁做得有多高明,反而觉得王守仁是懈怠军务,甚至是错过战机,只是因为王守仁是张周一手提拔起来的,且之前也取得不错的战绩,也算是他朱祐樘的“嫡系”,朱祐樘才没有马上对王守仁发难。

    张周道:“鞑靼人的机动性很强,大明各路兵马,能与之比拼速度的极少,且要在追逐战中与之一战的更少,如今能做到这一点的,其实……新建伯麾下是有这么一路人的。”

    朱祐樘点头道:“朕好像记起来了,兵部调马仪为总兵往花马池去,就是看重他麾下骑兵的行进速度。”

    “是的。”张周道,“若是这么一路人马,可以悄无声息杀到鞑靼人身侧,那就算是鞑靼人集结优势兵马,在我大明骑兵面前的优势也不存在。且这么一路人马,若是配备足够多的火铳,就可以起到打散鞑靼人阵型的目的,为其余机动性不强的中军突进,做出铺垫。”

    朱祐樘叹道:“朕明白了,若一直靠火炮,只有在固守的情况下,才更有效。鞑靼人现在是不愿意与咱正面交战的。”

    “是的陛下,鞑靼人不愿意与我们打遭遇战,为今之计,就只有让我们的速度跟起来,能与之比拼速度,如此他们逃也逃不掉,在这种前提之下,他们才想着以遭遇战拼死一搏,那火炮的优势才能体现出来。”张周道。

    朱祐樘笑道:“被你这一说,朕反倒期待起来了。”

    张周道:“不过西北局势的变化,臣也有罪责在身。”

    朱祐樘赶紧摆摆手道:“你是兵部尚书,名义上负责一切,但那些细枝末叶的事情,岂能怪到你身上?这次朕也没想到,连王琼的精锐兵马都没法杀过去,或许朕之前还是太乐观了。”

    本来朱祐樘或许以为,只要大明的军队杀过去,鞑靼人就会望风而逃。

    这次他才知道,原来大明的将士也并非都是精锐,在遇到战场相持的局面时,所展现出来的军事素养还是如以往那么不忍直视。

    张周道:“如今鞑靼人犯边虽已持久,但宁夏各处防备也算是充足,如今有是春荒时节,鞑靼人其实能劫掠的并不多,到目前尚未有人口被劫的消息,倒是损失了一些牲畜和财货。”

    朱祐樘点头道:“你都提前告诉他们,鞑靼人是从花马池来,若是宁夏地方上还不能做出应对,把百姓往城塞之内聚拢,那他们真就该死了。”

    张周道:“发往宣府的军令这两天就会到,相信宣府的那路人马,也会在这两天进入草原。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朱祐樘道,“可惜朕不在西北,不然朕也想亲自领兵。唉!这几天或就要动身回京了!说起来,会试要放榜了!”

    张周点点头。

    他毕竟也不是会试主考,这一届的进士其实也跟他没多大关系。

    朱祐樘道:“回去之后,朝会什么的也就恢复了,秉宽,你也别留在这里了,与朕一起回去吧。”

    “臣领旨。”

    本来张周留在滨海城,是为了督造铁路,以及主持辽东军务之事。

    因为鞑靼人突然来犯,朱祐樘很多时候没了底气,只有他张周在的时候,朱祐樘才能有信心。

    这会即便张周也还想留下来,继续发展这座新兴的港口城市,也不得不答应朱祐樘一起回京。

    因为张周同样也知道,若是他盘桓在滨海城不回,此时又是西北交战时,那别人就会攻讦他这个兵部尚书,又会给朝廷内部带来内患。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,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