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 | 我的书架 | 手机阅读

笔趣阁 -> 其他小说 -> 大明第一贡生

第七百一十六章各有所谋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朝议即将恢复,有关谁来当三边总制的事,在朝廷内部已经开始讨论,至少在实权阶层,他们是能看出,这是目前朝堂争锋的重点。

    内阁值房。

    李东阳从外回来,此时只有刘健一人在,马上要有人入阁,而程敏政对于内阁的事务又不太热衷,加上翰林院的事多且战时上听处需要更多的人留守,程敏政每天基本上只会在内阁停留不到一个时辰。

    李东阳给刘健带来的是外间的消息。

    “王德华调回京为左都御史的事,基本上已不用商议,事基本上就定了。”

    王琼的回朝,意味着左都御史戴珊的职位要让出来,至于是让他直接致仕,还是让他去南京当个尚书什么的,显然一时也不是他们所能商定的。

    李东阳道:“王德华若是调回,这三边军务防备之事,就要有人来担当,毕竟如今宁夏的战事尚未结束,虽说阵前换帅是大忌,可王德华在此战中也并没有露脸,他回调京师也在情理之中。”

    刘健道:“最好是让他调往南京。”

    显然刘健不想让王琼回朝当这个都察院左都御史,这意味着朝堂上又要少一个衙门为他们所控制,不管怎么说戴珊还在他们的掌控之下,可要是换了王琼,难保不是第二个陆完。

    虽然到现在,王琼也不像陆完那样,做出什么“天怒人怨”的事情。

    陆完才是他们眼中反面典型。

    李东阳叹息道:“谁来接替,目前总是要给出个方向,以便在明日朝堂上,先有人做推举,然后做探讨。这个人若非我们所推荐出来的,那就只能是张秉宽一言而定之,还是要小心应对。”

    刘健道:“你觉得何人合适?”

    李东阳叹道:“目前来说,满打满算,只有两人适合,但似乎又都非最好的人选。”

    刘健想了想,也点头。

    其实从内阁的角度来说,想选靠向他们的人来当三边总制,且还要在资历和名望上比较合适,能选出来的人的确是屈指可数了。

    “但要是加上刘时雍的话,那就是三个人。”李东阳又补充一句。

    这是说的现任宣府巡抚刘大夏。

    刘健道:“刘时雍并无在朝为六部侍郎的经验,从资历上也略逊一筹,即便挂职于户部,但以目前看来,想让他直接升三边总制,除非是有什么特别的情况。再或是他能在近日于宣府立下奇功。”

    李东阳道:“我听说一个消息,也不知是否属实,陛下似乎暗中派兵马出击草原,这一路兵马或就出自于宣府。”

    “可有此事?”刘健也觉得好奇。

    大明出兵,就算再机密,内阁其实也能得到准确消息,而像现在需要靠捕风捉影来听小道消息,是在张周于朝中崛起之后。

    李东阳无奈道:“自从张秉宽执掌兵部之后,出兵之事多不经历朝堂商议,愈发刚愎自用,如何出兵也出自于内廷的口述和商讨,实在于法不合。”

    刘健道:“几时的事?”

    李东阳摇头,道:“事尚未确定,也不好说,估计是在宁夏花马池之战陷入僵持时,陛下或是想以奇兵来破僵局,谁知王伯安千里调兵于草原,解了花马池之围,那宣府出兵之事或就只是流于纸面,或做不得准。”

    刘健微微颔首,似同意这说法,道:“先前需要宣府出兵,如今或就只待出结果,鞑靼人现在从何处撤走,以及宁夏本地的守军是否能拦下来,或是拦多少,那才是关键。宾之,你说说你对候选二人的看法。”

    这就提到了内阁,或者说是传统文臣对于三边总制的推选情况。

    李东阳道:“戴珊和史琳,此二人也算是各有治军经验,但戴珊之经验多在内陆而非边关,惟独史琳在成化时于军中便多有建树,奈何近几年他的官职也一直不进不退。”

    此时的史琳,是工部左侍郎。

    大明三边总制,一般是会让德高望重的老臣来担当,诸如先前的王越或是秦纮。

    但也会出现像王琼这样新贵担当的情况,不过显然李东阳还是中意于史琳这样老成持重的,且在朝有当过侍郎经验的传统文臣,虽然史琳也算不上太老,且最近也没有出任西北督抚的经历,却也算是文臣退而求其次不得不做出的选择。

    刘健问道:“若是这么推出去,能应选的机会有多大?”

    李东阳道:“那还要看张秉宽想让谁顶上,目前看来,最为合适的也是二人,一个是王伯安,另外一个……就是……唉!”

    说到陆完这边,李东阳连他的名字都不想提。

    显然陆完伤内阁太深,最近内阁跟上听处争锋日盛,陆完主持了参劾罢黜谢迁的事情,且为始作俑者,这也算是把内阁彻底得罪了。

    刘健道:“我们最不想让谁来顶替王德华,那或就是谁,以王伯安在大同经营日久,未必需要撤换他,且他太过于年轻气盛,张秉宽入朝尚且不过三年,而王伯安也不过如此,如何能让两个初出茅庐之人,位居高位呢?”

    瞧不起张周,想打压张周,刘健觉得没办法。

    可要是去打压一下王守仁,或还是有机会的。

    怎么说王守仁也算是官宦之后,且王守仁是有“软肋”的,那就是他那个爹,虽然现在看起来,老王家对王华的仕途也并不怎么关心,毕竟王华如今在翰林院中,也属于被排挤那位。

    “那就是要防陆全卿,此人有个优势,那就是在军中威望不小,单纯论治军的成绩,史琳未必能胜他。能比的,或也就是资历了。”李东阳说到这里,便有些无奈。

    让史琳去跟王守仁比,有些条件还比较容易说出口。

    那就是王守仁太年轻了,等他历练几年,再顶上也不迟,反正年轻人嘛,需要锻炼的地方很多,着什么急?

    可要是换了陆完,画风就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陆完也算是个老油条,怎么说入朝也十六年了,辽东有过战功,且还有过正职侍郎的履职经验,比王守仁胜在稳重,这就等于是传统文臣最在意的点,被陆完给拿捏了。

    文臣最喜欢讲资历什么的,史琳跟陆完比,优势并不大,或者说是根本就没优势。

    刘健道:“你觉得,张秉宽会属意于陆全卿吗?”

    这问题,让李东阳短暂失神,他在斟酌后,摇摇头道:“不能确定。”

    刘健站起身道:“这两年,陆全卿可说是风头正劲,先从辽东巡抚调回京,升了户部右侍郎,做事的精力却近乎都放在了上听处,户部的事务却做得平素,无什么亮点。却是在人际上,闹的人人喊打,这般人与张秉宽相处,真能做到融洽?或者说,你觉得,张秉宽会容得下这种人?”

    李东阳道:“若不是陆全卿,还有谁,更为合适呢?”

    我们现在能推出来的,思来想去只有工部左侍郎史琳一个。

    现在不是等着对手来出牌,而是让我们自己去选,看对面哪个是软柿子,最好对面就出了这张牌,我们才有胜算。

    可问题是,既然我们都知道对面是软柿子,那对面就不知道?还会出个软柿子给我们捏?

    刘健道:“为什么不能是偏关巡抚马中锡呢?”

    “他?”

    李东阳皱眉。

    显然老马同学,从开始就被他忽略了,无论是自己这一边推举,再或是张周那边的人选,他都没考虑过马中锡。

    “你认为他不妥?”刘健问道。

    李东阳叹道:“此人性格太轴,说话办事过于秉直,开罪的人不少,且他在西北的声望并不算高,先前朝廷是有调他回京为六部侍郎的打算,但后来他自行请辞回乡,也是去年才重新被起用,要说他升三边总制,或是会引起不小的争议。”

    刘健道:“我不是说要推举他出来,而是让张秉宽推举此人呢?”

    “如此可行吗?”

    李东阳其实也很无语了。

    虽然我们也是在分析对面的情况,但就这么让张周推举一个不太可能上位的人出来,且这个人跟张周关系还不是很密切,那就有点扯淡了。

    我们能决定张周派系的动向?

    刘健道:“论行军治军的能力,史琳或有不如,陆全卿或有说法。但要是论资历和名望,有几人能超过马中锡的?”

    李东阳被一点拨,好似是突然明白,道:“若是两人出来应选,那陆全卿和史琳或是各有优势,但若是连马中锡也推出来的话,三人应选,那三人的优势则更不明显,而陆全卿将会有两项被压下来,那他被选上的机会更小。”

    刘健点头道:“我就是此意。”

    两个人选,怕史琳会输,再加上个必然会输的马中锡当人选,三人应选,反倒是会突显出史琳的优势。

    而史琳最大的优势,必然是他老成持重,深得朝中传统文臣的支持,主要还是内阁力挺他,再加上史琳如今已是左侍郎,比即将为左侍郎的陆完要有先天优势,如此可算是把陆完给压下去。

    刘健道:“甚至可于朝上提请,以马中锡任宁夏巡抚,如今宁夏地方上军务繁杂,马中锡怎么说也适合统调复杂的境况,以他的资历,甚至能打理好花马池的军务,不至于让刘瑾和马仪等人胡作非为。”

    “哈哈,此为上策。”

    李东阳笑着点头。

    谁说我们把马中锡推出来,只是让他当炮灰的?

    我们还可以让他调去宁夏,而花马池不是在宁夏防区内吗?

    以马中锡那眼睛里不揉沙子的性格,想当初参劾马仪,马仪在他面前就跟孙子一样,而后来马中锡被起用为偏关巡抚,刚到任就去参劾当时在偏关领兵的张懋……

    总归马中锡就是去宁夏给找麻烦的。

    配合上史琳,或许很快就能把三边的“宵小”给压制住,如此一来传统文臣就可以在西北扳回一城。

    李东阳道:“那陆全卿呢?若他留在京,只怕还会影响到上听处的行事。”

    刘健道:“我还怕他不影响,如今张秉宽在朝,陛下必以张秉宽主持上听处事宜,若是陆全卿留在京,必定会跟张秉宽产生矛盾和冲突,以此让他们窝里斗,不更好吗?”

    李东阳问道:“可始终他升了户部左侍郎……”

    以李东阳的意思,升个户部左侍郎,最好是外调,而不是留在京师现眼。

    刘健道:“以他为地方巡抚并不合事宜,再或者调他去偏关为巡抚,倒是也行,都不如他留在京师。就怕陛下想要拿回户部的钱粮调度之权,这次我们在朝上主要所争的,也是户部。”

    “这……也不简单。”

    李东阳不由叹息。

    想到佀钟这两年的成绩一般,甚至皇帝都在打一些没经过户部调拨钱粮的战事,户部在大明军政体系下显得可有可无,这就让户部的存在很尴尬。

    户部除了维持基本的朝廷用度之外,好像已不是那么重要,西北钱粮物资基本都是来自于张周的征调。

    就算是如此,户部结余多了,但朝廷还是年年钱粮不够用,一直在哭穷。

    这就导致了,皇帝对户部很不满意,想要对户部进行改革。

    刘健道:“若是张秉宽执掌户部,你觉得他会从哪些方面入手,来增加钱粮收入?”

    李东阳摇头道:“不知。”

    刘健冷声道:“那座港口的新城,我派人去查过,如今在用海运来调拨钱粮,却忽略了海疆一直都不稳,而大明禁海之事不能因此而有所松懈。若张张秉宽执意要改变大明祖制,那朝中必定有诸多的宗亲之人会反对他。到时也有方向来针对于他。”

    李东阳道:“海禁……或是不关乎到具体一地。若张秉宽只利用浙江和永平府那一座城……”

    “不会的。”

    刘健道,“以他的性格,做事不会太过于低调,既然他开了口子,一定会徐图之,若户部难免落到他手,则必须要以海禁之事封堵他的钱粮来项。到时再禁他派船出海,那他的羽翼也就被剪除大半,没了钱粮便等于是没了羽翼,便怎么也就飞不起来。”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,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